`

“更新缓存” 与 淘汰缓存” 对比

阅读更多
缓存是一种提高系统读性能的常见技术,对于读多写少的应用场景,我们经常使用缓存来进行优化。

那么问题来了,当数据发生变化的时候:
(1)是更新缓存中的数据,还是淘汰缓存中的数据呢?
(2)是先操纵数据库中的数据再操纵缓存中的数据,还是先操纵缓存中的数据再操纵数据库中的数据呢?
(3)缓存与数据库的操作,在架构上是否有优化的空间呢?
这是本文关注的三个核心问题。

更新缓存
数据不但写入数据库,还会写入缓存;更新缓存的优点:缓存不会增加一次miss,命中率高
淘汰缓存
数据只会写入数据库,不会写入缓存,只会把数据淘汰掉;淘汰缓存的优点:简单

选择更新缓存还是淘汰缓存
主要取决于更新缓存的复杂度,只是简单的把数据设置成一个值,那么:
(1)淘汰缓存的操作为deleteCache(uid)
(2)更新缓存的操作为setCache(uid, data)
更新缓存的代价很小,此时我们应该更倾向于更新缓存,以保证更高的缓存命中率。
如果数据需要通过复杂的计算得出,那么更新缓存的代价很大,此时我们应该更倾向于淘汰缓存。

淘汰缓存操作简单,并且带来的副作用只是增加了一次cache miss,建议作为通用的处理方式。

先操作数据库还是先操作缓存
假设淘汰缓存作为对缓存通用的处理方式,又面临两种选择:
(1)先写数据库,再淘汰缓存
(2)先淘汰缓存,再写数据库
究竟采用哪种时序呢?

对于一个无法保证事务性的操作,一定涉及“哪个操作先做,哪个操作后做”的问题,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是:
如果出现不一致,谁先做对业务的影响较小,就谁先执行。
由于写数据库与淘汰缓存不能保证原子性,谁先谁后同样要遵循上述原则。
假设先写数据库,再淘汰缓存
:第一步写数据库操作成功,第二步淘汰缓存失败,则会出现DB中是新数据,Cache中是旧数据,数据不一致。

假设先淘汰缓存,再写数据库
第一步淘汰缓存成功,
第二步写数据库失败,则只会引发一次Cache miss。
结论:
数据和缓存的操作时序,结论是清楚的:先淘汰缓存,再写数据库。

缓存架构优化
服务化优化方案
在应用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一个服务层,向上游提供数据访问接口,向上游屏蔽底层数据存储的细节,这样业务线不需要关注数据是来自于cache还是DB。

异步缓存更新方案
业务所有的写操作都走数据库,所有的读操作都通过缓存,由一个异步的工具来做数据库与缓存之间数据的同步,具体细节是:
(1)要有一个初始化缓存的过程,将需要缓存的数据全量写入缓存
(2)如果数据库有写操作,异步更新程序读取binlog日志,更新缓存
在(1)和(2)的合作下,缓存中有全部的数据,这样:
(a)业务线读cache,一定能够hit(很短的时间内,可能有脏数据),无需关注数据库
(b)业务线写DB,cache中能得到异步更新,无需关注缓存
这样将大大简化业务线的调用逻辑,存在的缺点是:
如果缓存的数据业务逻辑比较复杂,async-update异步更新的逻辑可能也会比较复杂。

分享到:
评论

相关推荐

Global site tag (gtag.js) - Google Analytics